水洞沟被评选为“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2015-03-04 1493
 

在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等全国各大考古院所、大专院校的热忱支持下,在全国近百位专家的鼎力相助下,《中华遗产》杂志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评选活动。水洞沟遗址被评选为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这次评选活动相当于一次中国人文历史选美。评选活动采用了最具权威性的三级评审制。首先,由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70多位来自历史、考古、文博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分别推荐100项考古发现项目,经编辑部归类整理,共统计出228项进入提名。其次,按照考古发现所属时代归类,将提名项目分成若干时段和类别,分别请在各考古时代研究中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进行二审。最后,按各考古项目的得票数和专家们的意见与建议,从中选出100个考古发现项目,交请终审专家团评审,最终形成“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
 
  评选按照人类演化、建筑居址、城市、交通、饮食、墓葬陵寝、工艺品、农业、日常用品、编制·纺织、文化艺术、武备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将这一百个最具文明意义的考古大发现做了分类。这些具有中华文明意义和价值的最早实物,像是一个个铁证,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缔造进程。
 
  水洞沟遗址出土的鸵鸟蛋皮环状装饰物,被列为工艺品一类,它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制作工艺最精美的一种装饰品。在水洞沟的三号、四号、八号发掘点共出土了近百枚。
 
  高星博士说:“这些装饰品直径在1厘米以内,中间钻孔,边缘打磨,在未被磨圆的标本上可见压制或斫击的小疤,提示着制作工艺与流程。这些装饰品更让人对遗址的性质和古人类的行为浮想联翩。联想到遗址区内常常在断崖剖面上见到鸵鸟蛋片,适合这里在古代的一些时段特别适合鸵鸟的生存?人类选择这里作居留地是否与鸵鸟资源有关?或许有一个族群以制作鸵鸟蛋环珠为专长,他们是有着特殊的审美追求,还是与其他族群发生着交换或贸易?”
 
  在三万年前的水洞沟,遍布湖泊湿地、森林植被,活跃着披毛犀、野马、野驴、羚羊、鸵鸟等野生动物,为古老的水洞沟人提供了充足的水源、食物和所需的生活环境,并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水洞沟文化。
 
  小小的鸵鸟蛋皮环状装饰物,为中华的文明进程留下了闪亮的一笔,更为古老的水洞沟文化添姿加彩。
 
 
更多>同类旅游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