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洞沟博物馆,现代科技打造的时空隧道

   2013-11-22 859
水洞沟的“5A梦”——宁夏水洞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系列报道之六
来源:中国旅游报

水洞沟遗址博物院

张群仓本报驻宁夏记者王涛
 
人造旅游景区昙花一现,被游客“大浪淘沙”受到冷落的现象,在国内外屡见不鲜,但水洞沟景区的发展和游客接待量,却让同行们刮目相看。水洞沟景区这个宁夏旅游行业的后起之秀,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受到国内外旅客青睐,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因为水洞沟景区深厚的历史文化,这是水洞沟景区的灵魂,也是水洞沟人实现“5A”梦的资本。
 
 一接近水洞沟景区,一个简朴自然的景区大门,就能让游客马上感受到水洞沟景区的历史文化氛围。走进景区,随着旅客的脚步,一个个历史文化传奇展现在游客眼前。
 
进入外观原始、古朴的水洞沟遗址博物馆,高科技演绎还原出真实的历史场景。沉睡3万年的水洞沟人被“惊醒”,游客在一群“原始人”的带领下,顶着凛冽的西伯利亚寒风,翻过了鄂尔多斯黄沙漫漫的山梁,来到一处水草丰美的地方,羚羊、野驴、披毛犀等动物在奔跑,他们欣喜若狂卸下了随身携带的物品,开始了水洞沟新生活。白天,他们打制石器,采摘食物,把石器绑在木棒上叉鱼、打猎。傍晚,大家围着篝火吃着烤肉跳着欢快的舞蹈,过着其乐融融的生活。直到有一天,暴雨、洪水、地震等灾难同时降临了,水洞沟变得不再适合人类生存了,他们又踏上了新的迁徙征途。
 
游客在这群“原始人”的带领下,一起感受探寻水洞沟人是从哪来的?怎么生活的?最终走向哪里?无论水洞沟人是从欧洲长距离迁徙而来,还是现在的俄罗斯来;无论水洞沟人是返回欧洲、美洲,在拉丁美洲逐水草而生,成为了蒙古人的真正祖先,还是成为长城内外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带着这些疑问,游客都会在高科技还原下感受其中的历史文化,学到的是历史知识,享受到了旅游和乐趣。
 
与高科技形成明显对比的是博物馆内的历史文物,这里的每一件历史文物都货真价实,让很多想到水洞沟领略旧石器时代文明的游客大饱眼福,感触颇深。
 
在水洞沟遗址博物馆,一具披毛犀头骨和石英岩石器,就好像在向游客讲述着一个水洞沟遗址被发现的故事。
 
1919年,比利时人肯特偶然途经水洞沟捡到了一具披毛犀头骨和石英岩石器,他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法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德日进和桑志华。1923年夏天,德日进、桑志华和他们的驼队住进了水洞沟,进行了中国史前考古挖掘的第一挖。这一挖,不仅“惊醒”了沉睡3万年的水洞沟人,也挖开了中国史前的文明史,使一直以来认为旧石器时代文明只在欧洲地区,中国乃至亚洲就是旧石器时代文明缺失地带的错误论断不攻自破,水洞沟也因此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在水洞沟遗址博物馆,游客能看到水洞沟被发现的90年间,中外科学家5次考古发掘,出土的5万多件石器和300多件古动物化石。其中构成水洞沟文化基础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术,可以和欧洲、西亚、北非的莫斯特、奥瑞纳时期人类栖居地的石器相媲美。
 
一件件无价之宝,是古人类历史文化一个个符号,它们记载着远古时期人类繁衍生息,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史前资料,是迄今我国在黄河地区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文化。特别是构成水洞沟文化基础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和大量勒瓦娄哇石核,与欧洲相当古老的奥瑞纳文化的形状接近。对这种地区相隔遥远、文化雷同的现象,外国著名考古专家认为是人类“大距离迁徙的同化影响”。
 
水洞沟遗址博物馆里这些珍宝,在世界,特别是东方史前人类和环境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重大的影响。水洞沟与河北泥河湾、北京周口店,同为中国北方第四纪地质和古人类文化研究的三个标准剖面之一。不久前的一次挖掘,水洞沟遗址部分地点测到了4.1万年前的地层,早已超过了国内外考古界普遍认同的最早年代是距今3万年前……
 
 随着水洞沟景区的不断开发,世界、中国旧石器时代文明史内容不断丰富。但专家预言,现在水洞沟遗址的发现,只是旧石器时代文明史在水洞沟的冰山一角,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水洞沟遗址的进一步开发,许多惊世之举将从水洞沟发现,水洞沟景区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这也让水洞沟人实现“5A”梦的底气越来越足。

 
 
更多>同类旅游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