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灵州古长城

   2011-07-04 1048

雄伟的万里长城,历史上是抵御外族入侵的军事屏障,曾经对保障人民安居乐业,防止外敌扰掠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今日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灵武长城作为万里长城的一部分,共治桑历史尤为坎坷,在战事频繁,烽火不断的古灵州,其战略地位早在秦时期就颇受重视,有“西陲巨屏”的战略意义,因而决定了筑墙守边必然性。据《嘉庆灵州志》记载,早在“隋开皇五年,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丁男三万于塑方,灵武筑长城。东距黄河,西至绥州,南至勃出滩,绵延七百里。六年春,复令崔仲方发丁男十万余人修长城。”而这一切已随岁月的流失,融于历史。今日灵武的长城始建于明代。为防止鞑靼和瓦刺的侵扰,自洪武元年至明末的200多年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宁夏镇辖长城东起大盐池(今宁夏盐池县),西到大兰靖(今甘肃皋兰、靖远),全长2000里。明代长城的修建较以往更加完善,更具有军事防御能力。明长城除设九边防守外,还在长城沿线设置许多城堡、烟墩,用于传递军情。

宁夏明长城主要有北长城、西长城、东长城三个部分。北长城包括“旧北长城”、“边防北关门”墙和长堤。西长城修筑于弘治以前至嘉靖年间,已倾“不堪保障”。东长城就是灵武境内的“河东墙”,随时代变迁,宁夏境内唯独有灵武的“河东墙”仍基本保存完好,其它已不复存在。

灵武的东长城自今灵武横城东经盐池县境,入陕西省定边县,前后修筑过两道。明成化十年,即1474年修筑的河东墙,自黄河嘴(今宁夏陶乐县附近)至花马池,长387里,除筑墙建堡之外,还沿长城外侧挖掘4.4万个“品”字形深坑,用来加强防守。嘉靖十年,清总制尚书王琼弃河东墙不用,重新筑边,称之为“深沟高垒”,自横城至花马池,总长360里,其中兴武营以西至横城河迎的一段,主要采取加固、加厚原有的河东墙,并在城墙外侧挖成壕堑。兴武营以东,自旧边墙南移十余里重新筑了一道城墙。高耸的城墙配以宽阔的壕沟,能有效地防御蒙古骑兵。

灵武境内的东长城是一段构筑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的建造配以沟、坑、堡、壕、墩等防御设施在360多里的沿线上除沟坑寨之外,最具防御力量的是布设有“九堡、三十六墩”,城堡里长年驻兵把守,并根据重要性和驻兵数量,设都司、把总等武将管制,总兵力达到几万人。据文字记载:对这时期的长城有这样的描述:城其北而益之墉,楼橹台燎,铺墩守口有之具,星列棋布……。”“自红山堡之黑水沟至定边之南山口,皆大为深沟高垒,峻华夷出入之防。”由于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加之战事连年不断,有蒙恬守边、卫青、徐达抗敌,郭子仪兴唐等英雄壮举;有郎士元、张籍、薛逢等文人墨客留下名诗佳句。唐朝诗人郎士元有“送李骑曹之灵武”一诗:

  一岁一归宁,凉夭数骑行。

  河来当塞曲,山远与沙平。

  纵猎旗风卷,听笳帐月生。

  新鸿引塞色,回日满京城。

  唐朝诗人薛逢有诗“送灵州田尚书”:

  阴风猎猎满旗竿,白草飕飕剑戟攒。

  九生羌浑随汉节,六州蕃落纵戎鞍。

  霜中入塞雕弓硬,月下翻营玉帐寒。

  今日路亭谁不指,穰苴门户惯登坛。

这些诗句所描写的正是灵州边陲昔日的情景,突出地表现的长城一线的战事之频。

长城不仅“用于制寇”,而且是联络边塞与内地驿站与商贸的保障。在长城内侧有宁(今银川市)盐(今盐池县)商贸大道。长城的走向,正好沿沙漠及农耕地区的交接边缘,筑墙时又有意将“草茂之地筑于内,使虏绝牧;沙碛之地筑于其外,使虏不庐”。这样,原来的鄂尔多斯沙漠南缘路,就位于边墙的内侧,成为接通宁夏和陕北的有屏障保护的交通大道,盐商们顺此路可以安垒地将盐运住内地。

今日长城已满目疮痍,它记载了历史的波澜壮阔也给人们许多遥远无尽的暇思。自西而来,路过黄河大桥,就是全区六大旅游区之一的“金水旅游区”。金水旅游区的西夏城就是古时的横城堡,它是横城大边的重要军事城堡,城堡的北边就是东长城,虽历尽多年风雨,东长城依然雄伟依旧,沿长城东去,蜿蜒几百里,堡、墩、台交织,俨然一副虎视边外雄姿。其中最为突出的当数灵武境内的长城,有横城堡、红山堡、清水营城堡,有闻名的“五虎墩”,墙、墩均高过20米,这里曾多次发生过激烈的战事,为了守边许多将士抛骨边疆,长眠他乡。听长城边居住的人讲每到夜深人静时,若独自到长城脚下,就可以听到,士兵们交谈的私语,巡边脚步,夜晚篝火的噼啪声。如果碰巧还能看到血染战袍的将士,挥舞旗帜,散发呼叫着追杀。我虽不信此事,但确相信朋友的誓言。许多国外的游客到此寻访、参观,赞誉之词溢于言表映衬于黄沙夕照之中,它已成为人们向住的好去处。

 
 
更多>同类旅游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