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兵洞“藏”了哪些秘密?

   2012-09-24 659

  近日,经过一年多的清理,藏兵洞又向游客开放了2600米,与2006年清理开放的藏兵洞分别位于红山堡大峡谷两侧,洞道相通相连。据现场发掘的文物及遗迹来看,藏兵洞在防守边关时期形成一个完备的地下运兵、伏击的防御工事,在边关互市期间又是储藏、交易、展示的重要场所……

  藏兵洞的经验可能来自民间

  人们现在看到的藏兵洞远远不是它被发现时的样子,彼时,历经几百年的风雨,藏兵洞已经坍塌得不成样子,只有崖壁上几个黝黑的洞口。宁夏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惠民介绍,藏兵洞在挖掘前,已被民间“分段”利用,有人认为是放尸体的地方,因为有人在里面发现过孩子的尸骨,后来有人家丧亡就把尸体放进洞子里,有的人利用这些坑道存放粮食,还有的人钻进去玩耍,民国时期,人们更是利用它躲藏土匪……直到2006年,有关部门进行保护性的清理、发掘、疏通、加固、修缮,藏兵洞才撩开面貌,原来它是如此悠长而复杂。

  这样浩大的军事工程,为何单单出现在水洞沟一带?王惠民介绍主要和这一带的地形有关,这里的雅丹地貌谷深峡陡、群峰对峙,虽经风雨持续不断的洗礼,却仍能傲然矗立,形成壁立高耸、奇形怪状、经年不倒的“土林”。“土林”的土质十分坚硬,藏兵洞“藏匿”于“土林”之间等于隐身。

  作为一项精密的军事工程,王惠民认为其灵感可能来自当地老百姓打洞子的经验。黄土高原一带老百姓打洞藏身很常见,只是打得比较短,当地驻兵利用了这个“创意”,终究挖成一条机关密布的军事要道。灵武文管所所长刘宏安介绍,民间管这种地道叫“地窨子”,在灵武马家沟、石沟驿、清水营都有,磁窑堡有一条几百米长的地道,有些是清代防土匪挖的,有些是挖煤留下的。

  藏兵洞,宏大防御体系中的一条线

  “藏兵洞”的出口在明代城堡红山堡(又称横山堡)。这座边长均为300米的古堡大致形制还在,从高大的城墙和门楼依稀可见当年之雄伟。

  红山堡始建于明代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是为军事防御而修建的。由于防守任务加重,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制三边(陕西、宁夏、固原)的秦,委派宁夏都指挥使史镛又对红山堡进行了扩建。守军也增加了不少。

  藏兵洞与长城、城堡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科学、协调的防御体系。明时,北部边境久不太平。鞑靼、瓦剌贵族经常率兵南下,杀伤边民。由于他们经常在草盛马肥、粮熟秋收之际入犯,中原王朝不得不于此时调集军队对抗其骚扰。这一军事行动,也就称之为“防秋”。

  明代,在长城沿线的防御是70里建一城、30里修一堡。城堡之间,根据军事需要还要修建小城堡——“城障”。在明代,自横城至延绥就建有21座“城障”。在长城内侧,每隔5里还要修筑一座黄土夯筑的烽火台。与“藏兵洞”结成“攻守同盟”的红山堡,就是一个“城障”,它也是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鞑靼、瓦剌的军队多次入侵中原都未从这里入境,考古专家分析,红山堡及“藏兵洞”的立体防御设施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红山堡,不仅是屯兵的城堡,而且是互市的场所,曾有大量商贩云集,且交易的物品相当丰富。粮食、牲畜、瓷器、皮毛的交易可能十分活跃。

  令人震惊的是,最早清理藏兵洞时,出土了一门体型较大的火炮,据说还是从西班牙购买的,这说明早在500多年前的明代,就已从遥远的国外进口“热兵器”了。宁夏考古人员介绍,当时从国外进口的这类武器并不多,藏兵洞却能独得一门火炮,是否说明这里战略位置很重要呢?然而王惠民介绍,史料中关于藏兵洞的记载少之又少,甚至在这一带发生的战事记载几乎没有,实在令人费解。 (来源:新消息报 倪会智/文)

 
 
更多>同类旅游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