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的修建及管理

   2015-03-04 957

 
公元1368年,朱元璋的军队攻克了元大都(今北京),推翻了元朝政府,元顺帝被迫退回“塞北”。但元顺帝手中仍然把握着完整的政治机构和较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并占有东至呼伦贝尔湖,西至天山,北抵额尔齐斯河及叶尼塞河上游,南到现在长城一线的地域。在陕西和甘肃的部分地区还有河南王扩廊帖木尔的18万人马,在辽东方面有右尉纳哈出指挥下的20万军队,实际和朱明王朝形成了北南对峙的局面。元顺帝时刻都在想收复失地,重主中原。《明史·兵志(三)》“边防”条载:“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明建国之初,为防御被推翻的蒙古贵族卷土重来,开始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明中叶以后,随着北方蒙古族势力的再起与东北地区女真族的兴起,为了巩固北方边防的安全,明王朝更加紧了长城的修筑步伐。直到明王朝被推翻的1644年,长城的修建仍未结束。在明王朝200多年的统治中,几乎没有停止过长城的修建工程,其修筑时间之长,也是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不能与之相比的。
 
  文献所载,明代的万里长城是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宁的鸭绿江边,可今天有不少人则认为东到山海关,这是什么原因呢?只因山海关到鸭绿江这段辽东长城,工程较为简陋,毁坏较为严重,所剩遗迹已不多见。而山海关至嘉峪关因工程坚固,保存较好,迄今遗迹犹存,况且东西又有两座雄关对峙。所以,有人就认为,明代的万里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实为谬也。
 
  明代长城设计之精巧,布局之合理,结构之完善,都超过了过去任何一个朝代。那么这巨大之工程,漫长的施工是如何进行组织和实施的呢?
 
  由于修建和维护长城是明朝政府军事国防上的头等大事,所以,明统治者首先选派精明强悍的将领,为长城重要地段和关塞的建筑指挥官。战功赫赫的明朝大将徐达,曾先后被指派指挥修筑称之为“京师门户”的居庸关及其附近长城和“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的山海关。公元1569年,原镇守东南沿海的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也被明政府调到北方,任蓟镇总兵,负责山海关到居庸关这一段长城的防务,并改建和加筑长城。这段长城上的1000多座敌台,就是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陆续修建的。这段长城也修得雄伟坚固,成为我国建筑史上的杰作。从山海关到鸭绿江的辽东长城,是提督辽东军务王翱、指挥佥事毕恭、辽阳副总兵韩斌、都指挥使周俊义等人,在任辽东镇军事首领时相继完成的。
 
  明代修筑长城,除了动用军队以外,还调遣了大量的民工。在嘉峪关的城墙中,曾发现了一块明代石碑,上方镌“梅起蔡止”四个大字,下方镌刻六个施工队的名字。这个石碑清楚地告诉我们,这是某段长城修筑时分段包修的起止线。在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城墙上,镶嵌有一块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修筑长城时的石碑,文字所载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修筑长城时分工管理情况。碑文如下:钦差山东都司军政佥书,轮领秋防左营官军都督指挥佥事寿春陆文元,奉文分修居庸关路石佛地方边墙,东接右骑营工起,长柒抬五丈二尺,内石券门一座,督率本营官军修完,遵将管工官员花名竖石以垂永久。
 
 
更多>同类旅游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