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初中生游玩水洞沟,一篇游记震惊工作人员!
水洞沟夏日游记
广州—李昀晨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对黄河的赞颂。在八月的开端,因为父亲许久没放假了,我们一家坐上火车,浩浩荡荡地往宁夏去,要一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壮景观。这一次的旅途中,我感触良多,无论是坐火车时“行路难”的颠簸,还是在各个景点赏看时感到的惊艳,与我而言都是人生的经历。但在这旅途中,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景区,无非便是那使我感觉自己如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银川市水洞沟旅游区。
看到景区地图时,我对水洞沟的第一印象是大。这么大的景区,沟通了宁夏和内蒙古,甚至在距离较远的景点间需要搭乘各种交通工具,真是不可思议。
进入这个5A级旅游区后,我们首先参观的是水洞沟遗址博物馆。在这个博物馆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象征着人类发展的各类化石与石器。我仿佛能透过那写着介绍的字牌,看见古人类是如何迈过草原、踏着黄沙来到这里,在这里定居生活,并发展出更高的生产水平。
走出博物馆,坐着电动车前往下一个景点——明长城。站在明长城上,这一侧是一望无际、金黄遍布的沙漠,另一侧却是广阔无垠、碧草如茵的草原;这一侧的旗子写着“农耕民族”,另一侧是旗子写着“草原部落”。走在明长城上,天上是无云的晴天,脚下是踏实的夯土;天上的太阳已然向西奔波,脚下的路途甚至尚未过半。
接着走,接着看。坐上了牛车,走过了羊肠小道;乘着草原冲浪车,那小丘一浪接着一浪;泛起客船,在红山湖中感悟着天人合一;搭上骡车,那赶车的人高唱着陕北的信天游;落座于骆驼车,穿过了鬼斧神工的大峡谷。我们一路上反复穿梭于沙漠与草原间,见了来自宁夏的赶车老伯,听着他们欢迎客人的热情民歌;又见了来自内蒙古的女表演者,看着她们在台上随着歌谣起舞的窈窕身姿。
在这一路上走走停停,到了观看马战史诗剧《北疆天歌》的场地时,太阳已经下山了。我再次感叹了这景区的大之后,便排队检票进入了观众席位。
在开始表演前,主持人强调:这场剧是由来自蒙古国的演员表演的,语言不通,心意相连,即使我们无法用语言说出赞美的话语,但我们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便足以让演员们感受到我们的认同。
随后,迄今为止我见过最震撼的剧目拉开了帷幕。
整个场地由黄沙、戈壁和背后的明长城组成,浑然天成,几乎没有人工修饰的痕迹。演员们跨马上场时,我无法仅从他们身上的衣着判断出他们的马术是否高超,对这表演的期待却也更上一层楼了。
随着音乐响起,演员们驱马跑动,马蹄落在地上的每一步都汇成了附和着节奏的拍子,一下又一下地踏在我的心上,打出慷慨激昂的鼓点。
已经无需旁白的插入介绍来了解这个故事了——旁白的存在现在只能算是锦上添花,而那飞跃的、跑动的马匹,活跃地、风驰电掣地奔于场地之中,已然是最好的演绎。这是战争的故事,这是古代文明的故事,这也是表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故事。
看啊!那摔跤的男子们是如此豪迈!他们或是下盘稳健,在对手屡次的攻击中仍立于稳当的不败之地;或是躯体灵活,能一次次从对手的桎梏中逃脱;或是力大无穷,双脚往地上一踩,双手往对手腰间一勒,便猛地翻转,将对手摔到了地上。最终的胜者获得了观众们排山倒海般的欢呼声,他举起手中长剑,对欢呼喝彩致以答谢。
看啊!那跳舞的女子们是多么柔美!她们身着不同的彩衣,跳着相同的舞蹈,却带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这个着白裙的舞态生风,“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一动一静间皆是异域舞蹈的旖旎风情;这个着绿裙的仪态万方,“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一瞥一笑中充满异域佳人的绰约风姿。一舞毕了,掌声雷动。
结束了吗?不,才刚刚开始呢。
近了,更近了!那蓝衣男子驱马上前,在观众都不明所以时,他却猛地从马鞍上跃下,脚尖在左边地面上一点,如蜻蜓点水般,没有掀起任何的黄沙。马仍在奔跑。他再次跃出马鞍,身体绷直向下,又是轻轻一点便安全地返回了马鞍上。观众的欢呼声和掌声经久不息,他轻松地向观众挥手回应,仿佛刚刚激烈的动作不曾发生一样。
快了,更快了!那红衣女子策马扬鞭,本以为她要表演的和蓝衣男子一样,但见她的上身突然向后倒去。我的心悬了起来,这是个演出失误吗?却不想她在完全平躺的前一刻鲤鱼打挺般将身一挺,仅用头部作为支撑,在马鞍上呈现出了倒立的姿势!铺天盖地的惊呼和赞叹声似乎使这位巾帼女将十分满意,她在坐回马鞍上后,甚至向观众挥动双手,真是技高人胆大啊。
“战马”穿梭间,扬起滚滚黄沙;“战士”打斗时,激起阵阵欢呼。随着更多的演员上场,观众们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台”,各有各的精彩,笔墨怎样描绘都比不上亲眼的观赏。
表演结束了,我尚意犹未尽时,旁白又响起了对打铁花的介绍。打铁花是中国古代匠师们在铸造器皿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在介绍声中,峭壁下的一个人影闪烁了一下,一抹金光被抛向空中,突然间,一片灿烂的铁花在猛击下绽放开来,铁水四溅,在接触到地面上时又如喷泉般再一次溅起,随后落下。
一片又一片的铁花四散开来,观众们欢欣鼓舞,为能一睹这盛大的烟火而高兴。如此盛景,真可谓:
烟火何等不见烟?璀璨夺目多繁华。
繁华纷飞若泉涌,人人皆赞那铁花。
打铁花,打铁花,流星如瀑金火花。
花落沙中却再起,起起落落只一刹。
铁花打了一轮接一轮,直至停歇后,我们才跟着人流意犹未尽地向外走去。
接下来,我们又进入了藏兵洞,那是明代古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一部分。藏兵洞的道路曲折,蜿蜒迂回,且设有着大量陷阱,有的陷阱隔着玻璃,看起来还如同刚刚设下时的锋利和尖锐。我走在玻璃上,不由心惊胆战。
走出藏兵洞后,回望时,天空上竟绽放着“火树拂云飞赤凤,琪花满地落丹英”的绚烂烟花,声声震耳,令人不忍移开目光。
思绪飘回了更遥远的、水洞沟的入口。走过的景观都一一在眼前重现。
一路走来,从石器到铁器,我仿佛窥见了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从打铁花到烟花,人们欣赏美的方式越来越多。
那气势磅礴的明长城,曾经是抵御着外敌入侵的防线;那危险重重的藏兵洞,曾经是明代守军藏匿的地道。它们是明朝的军事体系的一部分。而如今,明长城已然没有了御敌的作用,却气势不减;藏兵洞里只有考古出的物品,再无士兵,仍震撼人心。它们从军事工程成为了现在的观光景点,但在经济上来看,它们的壮观是最吸引游人的,没人会拒绝观赏明长城的万里和藏兵洞的曲折;在文化上来说就更重要了,它们是中华民族流传至今的文化瑰宝,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与汗水。
此刻,水洞沟景区能带给人们的已经远远超过了游玩的价值,这里有古与今思想的交织,这里有人与自然相处和谐的画面,这里也有人们的信仰的具象化表现——对祖先的、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伟大文明的信仰,在这里成为了人们留下的每一个脚印,拍下的每一张照片,喊出的每一声惊叹。
站在出口处,我不由感慨,或许人的一生就如同这个景区一样。总有一天,当我们回首以往,想必也会惊叹于一路走来的种种吧。历史不也是如此吗?昔人在建造明长城时,抱着保家卫国的心,一砖一瓦;在挖掘藏兵洞时,怀着为国捐躯的情,一木一石。他们无法看见了,但现在的人们不曾遗忘这些名胜古迹。水洞沟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明长城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考古学家们寻找、发掘、研究着这古代的建筑,人们观赏、称赞、保护着这文化的结晶。在悠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们受人敬仰,因此不会被遗忘。
坐着大巴车返回到水洞沟景区的入口后,在离开前,我深深地望了一眼水洞沟景区的大门。也许这些旅游区的价值不仅仅限于供旅人游览放松,还承担了讲述历史的角色。游览水洞沟旅游区使我深有所感。生活不只有眼前的拥挤,还有远方的诗和美景。这次的旅游,我赏了美景写了诗,回到生活中时,也是满心的对未来的期望。
“自言远游真不俗,曾见庐山真面目。”